2011-12-14

[文章分享] 達克羅士取向音樂治療概說 (吳幸如 / 黃創華)

以下內容引用字本網址:http://www.birdsfamily.com.tw/magazine_219.html

民國98年02月專題系列報導  ■吳幸如 / 黃創華


達克羅士取向音樂治療概說


  音樂與肢體的關係密不可分,對幼兒來說,在學習中透過肢體活動(運動),可以獲得最大的滿足與快樂。而音樂不只限於聽覺活動,有系統與計畫的導入音樂活動更是發展幼兒觸覺、視覺等多重感官與肢體活動的最佳利器,甚至是情緒表達的工具。二十世紀初有不少偉大的音樂教育學者,如:達克羅士(Emile Jaques-Dalcroze, 1865~1950)、高大宜(Zoltan Kodaly, 1882~1967)、卡爾‧奧福(Carl Orff, 1895~1982)等人的理念,奠基於「聲音、動作、語言」而脫離出制式化的音樂教育。開始從重視音樂產品(product)轉而注重學習歷程(process),從技巧訓練轉而更重視整體人性發展,也就是由「物」回歸到「人」,這樣的發展使音樂教育和音樂治療更形趨近。因此這些教學系統不但後來風靡世界,更都各自成為音樂治療的一個學派模式(吳幸如、黃創華,2006)。

  達克羅士臨床應用是藉由肢體語言表現音樂,強調經驗對於學習的重要性,集「動作」、「音樂」、「即興」為一體,以節奏為基礎,透過計畫性的音樂活動引導聆聽、肢體動作、自由與即興創作,來分享個人或團體的音樂經驗、感受,將喜怒哀樂用聲音、肢體表達出來,引導情緒的宣洩,使案主在極大興趣、情緒愉快的狀態下進入一個有組織、有目的、有計劃的音樂活動中,增進案主感官知覺的刺激與與訓練,提升認知的發展、專注力…等等,達到身心復健的效用。

  舉世聞名的瑞士籍愛彌爾.傑克.達克羅士(Emile Jaques Dalcroze),集音樂教育家、作曲家、演奏家、音樂家、聲樂家、演員及詩人於一身,是「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」的創始者。他最先瞭解到音樂節奏的表現,需要靠肢體的運動意識來達成。從他的研究中發展出了一套節奏律動(rhythmic movement)的系統,用以發展音樂節奏的主軸。

  這套節奏性的教學系統是利用肢體做為音樂節奏的詮釋工具,它就是舉世皆知的肢體韻律(eurhythmic)。最值得一提的是,其教學理念以個體為中心的啟發引導,強調經驗對於學習的重要性,所以能迎合兒童的個別差異,激發其學習意願,使之擴展到特殊教育的應用範疇,因而發展出達克羅士理念在臨床上的應用(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Dalcroze Eurhythmics),也就是所謂達克羅士取向音樂治療(吳幸如、黃創華,2006)。

   達克羅士課程中音樂和肢體韻律是分不開的,強調反應力、專注力、判斷力、記憶力與肢體統合能力的運用,此種教育哲學的理念不但成為日後音樂教學的教導模式,甚至得到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的認同,成為歐美各國重要的學習主流(吳幸如、黃創華,2006)。達克羅士教學法注重創作力的培育,是一種全人的教學法,使兒童之身體、心靈、情感合而為一(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,1999;Froehlich, 1996),這與兒童音樂治療輔導功能與治療的原理來改善兒童的生理、心理的障礙的義理不謀而合。

  達克羅士發現肢體韻律在教學外的附帶價值,即音樂是治療的動源,所有肢體律動都可幫助專注力、記憶力、增加空間和身體的認知,學習如何與人互動等等,早在二十世紀初期,某些達克羅士教師就開始了治療性的律動教學課程去幫助視障、聽障、智障及動作嚴重失調之個案(吳幸如、黃創華,2006)。達克羅士本人亦曾在巴塞隆納教導盲生音樂,其節奏律動的練習,非常適用於幫助視覺障礙者自在地探索其生存空間。節奏律動是一種非常好的情感教育之表現,特別在治療上對情緒障礙、行為障礙、發展遲緩及精神障礙之個案都非常有幫助,甚至對年長者之靈性健康亦有效用,肢體律動課程也能增進精神分裂病患的反應時間(Peters, 2000)。
達克羅士肢體韻律的臨床應用是利用聽力、節奏、動作、音感的訓練,強調控制內在情感與肢體動覺認知能力及肢體反應表達能力,使任何年齡、任何功能水準的族群,提升所需要的個體功能。在達克羅士的臨床應用上非常重視觀察、體驗、思考的過程,所以輔導的案主並不需要任何先備的音樂天分,強調案主透過肢體動作,融合聲音與節奏,去感受音樂的旋律,以身體去瞭解音樂的旋律及節奏所引起的調適與平衡,發展身體的協調與技能,訓練控制內在精神與情感表達能力(吳幸如、黃創華,2006;謝鴻鳴,2006)。

  兒童的音樂表現即來自於最原始的、自發性的身體律動,這些根源亦來自心靈、肢體、感觀的全面參與。藉由音韻的帶動發展他們對環境的敏覺性與空間的概念,引導者也能更進一步的利用不同的節奏與旋律,引導兒童嘗試各種不同的動作探索,進而達到肢體協調與內在聲音、思想的表達、認知的輔助、情感的抒發,接著以一個實例來說明。
  注意力不易集中,個性有時比較衝動、好動的玲玲(化名)是一個5歲的唐氏寶寶,伴隨的疾病有先天性心臟病、智能障礙、肌肉張力、語言表達等問題。玲玲個性十分固執,與其他的小朋友相處上有些困難,在學校常因不遵從指令使老師相當困擾,而與同儕間的互動上也有些距離。最讓她雀躍的課程之一是老師所帶領的音樂律動課,因為好動的她總是第一個隨著老師的動作擺動。為了加強玲玲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與幫助肢體動作的協調,老師請筆者到園所實際的看她帶領律動課程的情形,希望能適時的給予意見並輔導,設計出適合的課程來加強集中注意力及聽從指令,營造愉快而沒有壓力的上課氣氛,除了幫助玲玲外也能讓小朋友們在其中彼此學習,並在活動中自然感受到正面情緒,肯定自我、建立自信。

筆者就達克羅士肢體韻律的臨床應用,聽力、節奏、動作、音感(時間(Time)-空間(Space)-精力(Energy)-重量(Weight)-平衡(Balance))的訓練,以12次的活動為一個階段,配合園所老師的音樂能力與經驗,來擬構出一個主架構,其中並與園所老師不斷的討論與修正其活動的內容與難易度,利用活動來提升小朋友們的肢體動作與感官功能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言和均均老師互動喔~